孩子不听指令,家长一定要学会这6招!发表时间:2024-07-08 09:00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下达指令之后,孩子不做反应或听而不闻,家长往往就会反复发指令,并且语气会越来越严厉,音调随之变得更高,甚至还会对孩子加以谴责,但孩子依然对家长下达的指令无动于衷。 我们通常叫这些指令为“无效指令”。 这样会造成家长的指令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用处,对指令和语言、社交信号等不敏感,而且会觉得一直在被要求做什么做什么,久而久之会抗拒,家长还会觉得孩子“越来越不听话了”。 接收指令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,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“是有关系”,这个社会意识。 发出指令后,孩子接收到,正确完成,或者孩子没有第一时间并没有接收到指令,但在后续有人辅助并完成了指令的内容。 以上这样的指令,才称为“有效指令”。 一 发指令注意事项 1.抓住孩子的注意力
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,会站在离孩子远远的地方发布指令,或者孩子正在做着某些事的时候,后者不叫发布指令,叫打断。 在这种情况下发布指令,孩子当然不会关注你了,那又怎样能回应我们呢? 2.及时辅助很重要 当我们发出指令后孩子不执行时,家长没能及时给予辅助,这点也需要注意。 例如:你想让孩子把某样东西递给你,而孩子很可能由于太喜欢这样东西而不愿意给你。 这时,你很有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提高分贝大声吼叫:“把XX给我!!!” 这样的方法是不恰当的,因为长此以往,儿童会寻求刺激,寻求家长的关注,觉得只有他们吼我,我才听。 所以当我们发出完指令后孩子没有反应时,正确做法是:立即辅助孩子完成指令。 比如可以握住孩子的手,辅助儿童把东西放到自己的手上。 注意!注意!注意!千万不要直接从孩子手上抢过来。 循序渐进后,孩子会逐渐学会将【指令-执行】连接在一起。 3.强化不能丢 还是上文那个例子。 孩子将“把XX递给你”的指令完成后,我们需要及时给予强化,也就是奖励,这种奖励并非一定要物质方面。 例如:经过你的辅助,孩子把东西给你了。 此时,你要大大表扬他:“哇,宝宝自己把XX还给我了,真棒!”,需要时也可以给予物质强化:给予孩子喜欢的食物(吃的、玩的)。 一段时间的坚持,孩子将逐渐明白,听从指令之后有奖励的。 于是,孩子听指令的概率逐渐增加。 4.坚持很重要 孩子情绪化的时候,很多家长便没有了坚持目标。 例如,当你拿走了他喜欢的某样东西后,孩子便开始哭闹。 别急,这是孩子没有得到满足后的情绪化的过程。 谁小时候还不是边哭边学会规则呢? 此时可以将哭闹的孩子放到椅子上,为了防止他磕碰或者发生危险,可以将孩子搂在怀里等(孩子安全的状态下忽略此行为)。 等情绪平静后,继续进行接下来该做的事情,也就是完成指令。 逐渐地,孩子会知道家长发出的指令是要做到的。 对于能力稍好的孩子可以适时教他伤心情绪、情感的命名、解释和处理。(对于负面情绪也是重要的情感教学机会) 生活既是干预,干预既是生活 。 二 发指令的技巧 1.及时、适时 在目光对视时及时发布指令,并且在情景中给孩子发指令。 2.陈述句,保持统一 家长发指令建议不要出现疑问句,这样会把主动权教给孩子,如果你拒绝,孩子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。 开始时,指令需要保持一致,让孩子准确地理解让他做什么。 等他学过一阵以后,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。 例如:开始时说:“给我苹果”,以后可以改变为:“把苹果给我。” 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,但要尽快地改变它,以帮助孩子泛化。 3.不重复 如果我们多次重复:“站起来,站起来,站起来”,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作出反应,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。 孩子不反应时,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,而不是重复指令。 4.准确、扼要 避免说不要。 如:发指令“放桌上”,孩子如果没有反应,我们就去辅助孩子完成。 5.“配合“孩子的理解能力 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,把握恰当及提高的原则,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要了解,要确定孩子明白你所发的指令。 (例:开——开门——打开门——把门打开——你去把门打开,逐一提高。) 6.注意观察 指令发出后,等待几秒钟: 有正确反应——给予强化——停顿; 错误反应——停顿——重发指令——辅助完成——强化——停顿; 无反应——辅助完成——强化——停顿。 听从指令背后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理解力,如果我们想明白这点后,应该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有时孩子听不明白指令了吧。也许问题就出在我们给出的指令高于孩子理解力了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他的理解力也会从初级向高阶逐渐发展,同时可以完成从“一步指令”向“多步复杂指令”递增。 大人要学会“下指令”,孩子才会逐步学会“听指令”,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。 |